歐洲的E-bike風潮這幾年是燒得火熱熱,其實歐洲對綠能觀念啟迪最早、落實程度也最深,尤其荷、比、盧、丹麥等國自行車風氣最濃。不過在台灣,電動車的發展頻頻卡關,究竟是為甚麼呢?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熟悉歐美與台灣市場的E-bike使用者Jill怎麼說!
台中週展示的E-bike
※這裡說的電動車為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腳踏車),不清楚電動車定義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
延伸閱讀:不可不知的省力幫手─電動車
地形與氣候
歐洲屬於溫帶氣候,騎著電動車通勤,微風吹來涼爽宜人,反觀台灣地狹人稠,小小一塊島嶼卻擁有豐富的地形,雖說電動車有馬達,但動力遠不如汽機車,騎電動車通勤的便利性就大大的了折扣,且台灣幾乎四季如夏,空氣又潮濕,有時候連騎機車都熱得惱人,何況是速度更慢的電動車。到目的地之前,汗都滴完了,妝也花得差不多了。
歐洲地區氣候宜人,適合騎車
交通鏈結
歐洲地區對於汽機車、單車等交通工具的分道非常明確,自行車道也發展的十分健全,在歐洲騎車的安全性很高;但台灣的都市地區車水馬龍,機車也多,騎起車來就多了幾分危險。除此之外,不管是腳踏車還是電動車,其實都只是短程的代步而已,這時候和其他交通工具的鏈結就十分重要。
以德國的斯圖加特為例,在這裡e-bike可以上公車、捷運、火車,除了尖峰時段,不必額外收費的貼心,讓e-bike與生活創造緊密連結,而且還不必加裝攜車袋。在台灣對於自行車、電動車上大眾交通工具的規定非常嚴格,除了長寬高都有明確的限制之外,還須收取較高額的費用,有些還會要求摺疊或收進車袋中。這些無形之間就造成很多麻煩,降低一般民眾使用電動車代步的慾望。
有些台灣的運輸工具需要使用車包才能搭乘
風俗民情
在環保意識深植人心的歐洲國家,騎腳踏車代步是非常尋常的事情,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騎腳踏車的民眾,於是當可以省力又同樣環保的e-bike出來,才會這麼受到歐洲人喜歡。由於交通因素、環保意識與汽車昂貴的價格,e-bike的使用族群也開始擴展,年輕人不再獨鍾汽車,使用電動車通勤逐漸變成一種潮流。
歐洲的年輕人也喜歡騎e-bike
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機車,電動車的使用範疇卡在中間,有些不高不低,騎單車的朋友不愛,騎摩托的朋友也不愛,演變成是給不適合騎機車的老人、未成年的學生代步的工具。
簡單來說,歐洲的電動車是自行車的進化版,而亞洲的電動車是摩托車的簡化版,歐洲主要是腿力為主,電力輔助,但習慣騎摩托車的台灣人卻是電力為主,腿力輔助,出發點不同,自然對民心的影響也有很大的落差。
政府法規
以荷蘭為例,在e-bike出來前,荷蘭就有每天可以登記騎乘腳踏車上班的天數來折抵年終要繳納的所得稅的政策,現在能不動又能環保,還有政府鼓吹的許多獎勵,歐洲人自然對電動車好感度爆表。其實台灣的政府現在也有在推行許多自行車等等全民運動、全民綠能的活動,相信在政府和人民一起努力之下,我們也能漸漸將環保的理念深植腦海。
由台中市政府指導的時代騎輪節活動
台灣人該如何選購電動車呢?
在台灣能看到的電動車大部分都是歐洲系統或是大陸系統,說實話,歐系的電動車單價確實比較高,想入手電動車的朋友可能會對這樣的高價十分卻步,但陸牌又多的令人眼花撩亂,Jill表示,選購電動車一定要注意傳動系統,馬達和電池的部分要選擇有品牌的,並盡量和有售後服務的實體店面購買,避免網購,這樣車子有問題才不會找不到人維修保養。
選購電動車要注意電池和馬達的廠牌
其實亞洲人很重外觀和感受,只要質感好、有設計感,就會有許多人願意花大錢買單,「精緻化」是必然的方向之一,現在的台灣環境和民情或許對電動車不太友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環保意識抬頭,電動車的發展仍然有許多可能,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