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協力:Interaction Fitness
不管是老車手或新車友,每一個認真騎車的騎士一定都有追求進步的動力,如果有競賽需求的話,實力上的突破更是大家最注意的話題。那麼關乎自行車運動能力的項目不外耐力、肌力與技巧三個大項,而每一個項目又可以再細分成好多個小項,如果可以的話,當然全部都練是最好。但人一天只有24小時,況且練習完也需要時間來恢復,特別是要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業餘車手,更是難以取捨究竟該往哪個地方練。
人一天只有24小時,特別是要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業餘車手,更是難以取捨究竟該往哪個地方練
©吳秉聰
練車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定目標。
練車也要有目標?不是有在騎車就會進步了嗎?這話只說對了一小部分,持續騎車確實會帶來體能上的進步,然而倘若是要參加挑戰賽與自己競爭,甚至是參加正式比賽,那麼搞清楚自己的方向就很重要了。如果目標是放在武嶺、塔塔加之類的大山,那麼你練車是一直跟人家團練打打殺殺拉強度;或者是要比的賽事是平路繞圈賽,結果動不動就往山裡跑,以上這些狀況顯然就是把自己的目地給混淆了,得到的結果可能就未盡理想。
持續騎車確實會帶來體能上的進步,但如果有設定目標或者參賽需求,那麼有計畫的練習會比沒意義的騎乘好上許多
那麼萬一賽事安排裡頭有平路賽事也有爬坡賽事呢?那麼首要就是找出自己最重要的目標賽事,因為人的體能狀態高峰不會維持太久,多半在2個禮拜左右,在這之前跟之後,都不會是狀況最好的時候。此外,也很少有人可以衝刺爬坡通吃,多半都有適合自己類型的路線,因此針對重點比賽安排練習計畫,是你在跨上車前必須要先思考的。
延續先前話題,鮮少有人可以橫跨不同領域還能持續奪冠,特別是越高階的賽事,專項化體能的現象就越明顯,所以為何衝刺型車手只要進到山路上頭,十之八九就是落隊開掉;而爬坡型車手也沒什麼人會真的在平地賽事裡跟人家人擠人搞衝線,這就是彼此間的專項不同所產生的結果。
專項有差異,所以爬坡型車手也沒什麼人會真的在平地賽事裡跟人家人擠人搞衝線
那麼也許有人會想:「我兩個都平均練習就好了啊,這樣不就可以爬很快也可以衝很快了嗎?」但事實是人的時間與能力有限,只能針對專項項目取得效益最佳化,而且練了A項目,B項目未必會有所進展,甚至還會退步。舉例來說,參與練習的是一名衝刺選手,但他卻開始安排大量的爬坡訓練,排擠掉原先衝線時需要強化的間歇與無氧能力,結果之後的比賽裡,雖然爬坡進步了,但是對比真正的登山型選手還是遠遠不足,結果回到平路賽事時,也因為太久沒有高強度訓練而表現不佳。
因此擅長爬坡的人,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練習無氧衝刺上頭,同理,有衝刺專長的車手,對於爬坡的練習也是點到為止就好,否則很容易有事倍功半的反效果。畢竟樣樣通就容易樣樣鬆,想在比賽裡有好成績,那麼針對自己的專長下苦工也是應該的。
關於Interaction Fitness
Interaction Fitness工作室成立於2015年9月,主要提供競技運動員以及業餘競技運動愛好者的體能教學。架構依循德國的「訓練學」(Trainingswissenschaft)知識,強調力量、速度與耐力三大體能元素的交互關係(Interaction),並結合功能性訓練、矯正運動以及訓練後的恢復保養。詳情請參考 Interaction Fitness工作室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