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企業專訪】人物介紹:KENDA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

樂觀的性格加上一股作氣的衝勁


發布時間:Feb 03,2012 0:00 作者: Jenny

KENDA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自學生時代留美,在國外學習有別於東方的管理模式,加上語言精通,在民國 62年剛回到台灣立刻接手家庭企業,當時對整體產業結構還在慢慢摸索的他認為,身為一位領導者,凡事都要自己親身力行,直接到現場學習、尋找新建工廠的地點等,「因為是一位決策者的角色,一定要自己去現場看,才能了解整體運作。」楊銀明這麼說著,也是他對自己的一貫堅持。

 

 
不好高騖遠 凡事從基層開始學習
 
四十年前剛接管公司時,台灣還未擁有良好的出口環境,工廠面臨訂單不足,整體開銷成本又龐大的窘境,「一開始以內銷為主的建大輪胎並非一帆風順,內銷無法有效提升營業額。」楊銀明又提到,到了冬天則是經營工廠的淡季,他才剛回到台灣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產品一直推不出海外,該如何解決這種情形呢?當時他不斷地想著:現在營業額這麼少,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拯救父親一手創建的工廠呢?
 
「如何把『危機變成轉機』,這也是一門學問。」楊銀明仔細分析全盤大局,他認為目前把建大輪胎導向國際化,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既然環境因素抑制國內出口量,不如直接對外宣傳產品。才回國不到兩年,楊銀明看看工廠的情況,興起了一個念頭:自己到國外跑業務,對西方各國大廠毛遂自薦,親自接外國訂單傳回工廠,這樣就可以提升整體營業額,補足出口量低的情形。
 
留美多年的楊銀明雖然有語言上的優勢,但獨自一人跑到國外當業務卻不是想像中的簡單,他微笑搖搖頭說,「一個人到國外跑了那麼多國家,舉目無親啊!即使和客戶們可以溝通,但住宿、行動都是問題,那個時期還沒有電話只有電報,我每到一個國家的旅館,就拿起通訊錄一間間走去拜訪;寫信還要等時間才收到回音。」想起自己一人跑美國、歐洲四十天之久,雖然辛苦,但付出的努力總算有了回饋。
 
在美國跑了十多天;到了歐洲因語言隔閡且資訊薄弱,從英國經丹麥、德國、荷蘭,楊銀明花費至少三十天以上,最後決定他"任務達成,榮耀返國"的一筆大客戶落在荷蘭。
 
剛拜訪這間大廠時,非常可惜的是才慢了兩、三天,訂單已經落於別家手中了,但眼尖又心細的楊銀明瞥見桌角上的樣品有瑕疵,驚呼喊著:「單車胎模具的鋼絲都剝離了,您放心嗎?」因為經驗和專業知識足夠,機靈的他搶下這間大廠的訂單,立刻送回台灣趕貨,成功解決所有問題。
 
永遠對客戶保持誠信
 
 
這間公司對楊銀明而言,一生就是這麼一個工作,不但要對公司用盡心力努力經營,與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更是重要。楊銀明認真的說:「誠信,是我們經營建大輪胎最重要的理念。作為生意人要面對業者、市場、地方機構等很多不同的單位,對外要正派經營讓客戶感到放心,才能永續經營。」
 
抱著樂觀的態度面對每一天
 
平時上下班的生活規律穩定之外,楊銀明也喜歡在休閒之餘到戶外運動,騎單車也是他喜歡的活動之一,運動能帶給他好心情。
 
回想經營建大輪胎那麼久,這段期間自己面對哪些挫折和困境,楊銀明想了想,突然笑了出聲說:「好像都沒有太多的挫折吧,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樂觀個性,凡事才會一路順利。」他吐出最中肯的建議-用樂觀的態度看待每件事情,不要放大每個不順意的地方,才會提升鬥志。
 
人生名言:做對的事情;做最正確的決定
 
經營工廠容易受大環境種種因素影響,遇到不順利時,一定要堅持永不放棄,在當下做的決定需要考慮很多,但最後的結論絕對是最正確的決定,才對未來有幫助。就像當初泡沫經濟時,國內很少工廠外移,楊銀明決定大膽西進,選擇在中國設廠而不是東南亞,才有今天據點豐富的成績。
 
 
最後,他說了一句鼓舞人心的話,「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絕對不會成功。」今天的成就源於過去一步步艱辛走來打下的基礎,楊銀明從剛接手公司一路親自跑現場、多看多聽多學習,長期累積下的種種經驗,才能在每次決策前做下「對的決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