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盛極轉衰之後? 中國自行車內銷市場之分析

共享單車與景氣循環下 中國自行車市場未來將會如何演變


發布時間:May 23,2019 12:00 作者: Benny

比台灣單車熱潮晚了約莫兩年,中國大陸對自行車的興趣於2010年逐漸翻揚,到了2014年可說是市場的最高峰,其後逐漸下滑。在2016年共享單車崛起後,中國自行車市場來到了一個質與量迅速變化的時代,眾多成本低廉、快速製造的共享單車遍佈大小城市的每一個街口巷道,為中國的內需市場帶來了一片光榮前景,不過也相對地壓縮到了品牌單車的成長。

 

然而好景不長,兩年不到的時間,共享單車的急遽泡沫化,讓這一夕之間暴漲的傳統產業轉眼之間就要傾頹之餘,更是捲起了一股低迷海嘯席捲整個中國的自行車業界。

 


2016年共享單車崛起後,
中國自行車市場來到了一個質與量迅速變化的時代

 

 

在共享單車正當火熱之際,由於其專為通勤而生、無需持有成本、使用價格低廉等因素,讓許多品牌的入門單車首當其衝。彼時的市場都還在進行市佔率的爭奪以及終端價格的盤整,沒想到共享單車的橫空出世,直接就讓這些售價在人民幣1000元上下的低階車款買氣直墜,成為共享單車興起後的頭一批犧牲者。

 

而共享單車雖然創造出大量的騎行用戶,可這些使用者並沒有因為共享單車而領略到自行車運動的美妙之處,反而只是把它作為普通通勤器具,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甚至堆放地毫無章法的共享單車,更是在大眾腦海中形成了一股不良印象,對於推動騎行文化可說是增添了不少的反效果。

 


共享單車雖然創造出大量的騎行用戶,可這些使用者並沒有因為共享單車而領略到自行車運動的美妙之處

 

 

在大家把觀念都還停留在單車只是個交通工具的情形下,售價在人民幣5000元至10000元的運動休閒等級自行車,自然是未蒙其利,加上近年來景氣下滑,讓這類非生活必需品的中階車款市場不斷萎縮,也停滯了整個騎行文化由下而上的流動過程。

 


大家把觀念都還停留在單車只是個交通工具的情形下,售價在人民幣10000元的運動等級自行車,自然是未蒙其利

 

 

到了2018下半年,共享單車幾乎是來到應聲而倒的階段,然而在前兩年低價品充斥的衝擊下,構築自行車市場重要骨幹的中低階車款已經是遍地狼藉。少了這群單車運動的生力軍,售價超過20000人民幣以上,過去一向有著穩定銷量的高級車頓失支持力道,於此時陷入嚴重低潮,也成了倒下的最後一塊骨牌。

 

從今年的上海展來看,大概可以看出大陸的消費市場仍舊以公路車為主,登山車想要找回往日榮光,似乎還有大段距離需要努力。而在競爭激烈的公路車領域中,擁有明星光環與出色造型的產品,都較能博得車友們的青睞,也造就了一眾國產車品牌皆將研發主力放在破風造型車款上頭。 價格方面,則是呈現了本土對抗海外的局面,人民幣20000元以下的選擇可說是不勝枚舉,土洋皆有,成了大陸國產品牌極力爭取的目標市場。

 


目前人民幣20000元以下的中價位選擇可說是不勝枚舉,土洋皆有,成了大陸國產品牌極力爭取的目標市場

 

 

然而一旦跨過20000元這道門檻,形勢立刻由國際大廠佔據上風,甚至連捷安特、美利達這種高質量的廠商也走得辛苦。畢竟對於金字塔上層的消費者而言,性價比已非最高考量,能夠花得起這個錢,當然要買最好的,因此技術含量高,實戰經驗豐富,加上大咖車手加持的外來高階車,自然成了襯托身分與騎乘水準的標準配備。

 


一旦跨過20000元這道門檻,形勢立刻由國際大廠佔據上風,甚至連捷安特、美利達這種高質量的廠商也走得辛苦

 

 

在2010年開始的單車榮景,不到十年時間,就已經嚐遍峰迴路轉的景氣循環一大輪。有人會歸罪於共享單車的氾濫,導致整個產業方向走進岔路;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這不過是回歸中國境內自行車運動人口的基本盤。只是在這市場需要全面整理之際,中國的國產品牌自行車以及內銷市場,能否找出一條能夠永續經營的長久之道,甚至達到質與量的突破,似乎也成了大家都還在探索的問題。

 


中國自行車能否找出一條能夠永續經營的長久之道,甚至達到質與量的突破,似乎也成了大家都還在探索的問題

 

 

延伸影像:

 上海展特蒐-成車篇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