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的老鐵馬 © 張信昌
以往因為工作、生活圈子,很難與任職各行各業的人有連結,但在接觸了單車後,朋友圈也就這樣擴大。與你在山中共進退的夥伴,他可能是某公司的老闆;在電視上螢光幕上出現的名人;賽場上一起輪車廝殺的車友,有可能是學校受人景仰的教授;甚至是不同國籍的朋友,單車成了共同語言,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頁章。
今天跟大家介紹我所認識的一位車友—張信昌,他是一位很特別的人物,已經不太記得當初是如何認識的,只記得常常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遇到,偶而看看他在 Facebook上的 PO文,大多是談今日的訓練成果,感覺上是個有紀律,並且熱愛運動的人。
▲ 50年代博物館的館主可是位帥氣的型男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收藏照片,才知道原來除了騎車之外,他還收藏了許多 50年代的老東西,這些收藏對他來說,充滿童年泛黃卻珍貴的回憶,也是替自己的母親圓一場當年想開〝柑仔店〞的小小夢想,他將自己的收藏品起名為「50年代博物館」,目前是私藏並以部落格的型式與大家分享,有特殊的邀約就會到各地去展覽,他笑說或許有天參加自行車賽獲得高額獎金時,就可開家懷舊錧賺錢了。
在 50年代博物館內的收藏,幾乎是包含了食衣住行樣樣有,當然也有當年的各式〝老鐵馬〞,於是我很幸運的在這樣的機會下,有機會了解到早期鐵馬的各種用途與特色。
50年代的行動便利商店
在物資貧乏沒有小七只有〝柑仔店〞 (雜貨店)的年代,腳踏車開始成為載人或是載貨的生財器具,但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家中若是有這麼一台鐵馬,肯定算是過得還不錯的家庭。
當時的車款也很簡單,大致上就分為 文車、武車 兩種類型。
文車:在設定上是以騎乘的功能性為主,載人載貨為次要的考量,因此在外形設計上看起來比較輕巧。
武車:追求的就是耐操好擋拼第一,負責載人載貨的車款設計上比較寬大,車身也相對較重,有的甚至需要能夠負重百斤以上,為了避免翹孤輪的情況發生,有的武車必須要做〝重量化〞的設計。
館主收藏的這台則是以較為輕巧的〝文車〞改裝的行動便利店,光是這個精緻的檜木雜貨櫃就讓人看得目不轉睛,不知道是特地請人依照尺寸製作的,還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釘出來,生活用品有序的排放整齊,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全都在上面,很值得讓人慢慢看逛上好一會。
館主說在當時沿街叫賣的老闆會喊著:話琳瓏賣雜貨,囝仔兄為這過,請問你要買什密貨.....
▲ 明星花露水和鐵皮玩具的微妙組合,便利店可是很用心的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 我很想知道那個貓頭跟奶米粉是什麼樣的東西
雖然並沒有生於這樣的年代,但是可以想像當時主婦或是小朋友圍著雜貨車,買肥皂牙膏或是糖果餅乾的可愛畫面,鄰居街坊還可以藉此機會聊上幾句聯絡感情,深深覺得便利店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扮演著〝打開你的心〞這樣重要的角色。
目前 50年代博物館在 月眉世界 有展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是來逛逛館主經營多年的部落格,可以看到許多很棒的「老資訊」。老鐵馬的故事咱們下回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