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庫存量不知何時才能消化完 這陣子常聽到各家對於下半年度的悲觀預測,不只是自行車產業,連同手工具、電子業也是哀聲連連。大多工廠向我們表示接下來要沒單了、庫存問題不知該如何消耗。回想這兩年,大部分台灣廠商瘋狂拉貨,只要有貨就不怕賣不掉,倉庫等於「金庫」,但今年三月開始,美國聯準會升息、通膨高漲,全球需求反轉,庫存瞬間變成了燙手山芋。 ©美國庫存指數創下三十八年新高,台灣同樣嚴峻
重複下單自去年開始就是熱議話題,但最近電子業連三倍下單(triple booking)的狀況都出現了。許多業者預期供應鏈庫存過高的現象,需要幾個季度才能重新平衡至較健康水準,目前下游正一波一波的調整庫存。短期內自行車產業看不到曙光,至少到今年第四季之前大家都很辛苦。有業者笑稱,「這兩年確實有賺到錢,就只能想辦法撐過這一段時間。」 ©在疫情影響之下‚單車變成許多人的戶外運動首選‚但也造成產業過
近兩周業界的熱議話題不外乎是老牌自行車貿易商無預警地宣布停業,確確實實給業界丟了一顆震撼彈,此議題也蔓延出供應鏈的擔憂,在如今供應市況緊張、通膨議題衝擊,加上疫後消費回歸常態等情況下,自行車相關需求早已轉趨疲軟。另一方面, SHIMANO日前也表示入門款、中階款自行車庫存回歸常態,全球自行車需求走緩。 ©入門款、中階款自行車庫存回歸常態,全球自行車需求走緩 儘管目前零組件的供應和物流仍
臺中市推動「iBike倍增計畫」自109年底正式啟動,市長盧秀燕與交通局局長葉昭甫今(3/29)日舉辦記者會,宣布「iBike倍增計畫」已突破1,000站建置營運,將持續推動以滿足市民及地方民意之期待與需求。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 市長盧秀燕表示,iBike為串聯市民出門的第一哩路及最後一哩路,為提供市民更便利的公共自行車服務,市府自109年底起積極推動「iBike倍增計畫」,升級自行車
資源有限,該如何創新、發想、實踐?如何投資運動科技產業?這其中潛藏的機會和挑戰又有哪些呢?商業模式是促進運動產業經濟最大的力量,據商周報導指出,產業想要推動運動經濟最缺乏的其實是「對商業模式的想像力」。 面對龐大的運動市場,台灣的製造能力佳、產業鏈遍及全世界,絕對有機會成為運動產業生態供應鏈的領先群!在有限的資源裡,我們需要一本新的教戰指南,一個結合數位轉型願景與運動產業發展的策略。
大家都說商場如戰場,儘管近幾年台灣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逐漸提高,但多數品牌想打進歐、美、日等品質掛帥的主流消費市場仍是難上加難。 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市場中,上至代理商、經銷商,下至一般的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品質、功能性與創新性都有著極高的要求,若品牌不具一定的市場聲量,就難以為其品質做保證,自然無法得到在地廠商與消費者的認同。 不過在彰化鹿港就有一家零配件品牌靠著不
在台灣的自行車騎乘人口中,有多少人家裡擁有訓練台呢?今年五月本土疫情爆發,與此同時,國內也爆發了一波訓練台的搶購潮,過去被視為「哈扣」玩家基本配備的訓練台,至此深入「民間」,許多新手騎士、假日騎士也人手一台。這個的現象讓人發現原來訓練台能有更廣泛的定義!擺脫「訓練」的框架,訓練台不只可做為專業競賽與訓練的配備,也能成為日常騎乘、健身的好工具。 擺脫「訓練」的框架,訓練台不只可做為專業競賽
風水輪流轉,原物料供應廠轉變為賣方市場,並在供需失衡,搶料效益下,成為最大的受惠者。反觀自行車產業內,要在資源稀少、價格高昂的現況中取得原材料,若非品牌、資本額夠大,否則難有一定的取料競爭力,而這個問題可能進一步導致產業結構產生某種程度的變化。 原物料賣方市場效益持續 疫後自行車產業需求大爆發,國內供應鏈日日趕工的場景已是這一年多來的日常,看似榮景,但實際上許多業者面臨「訂單越多虧得越
疫情之下,自行車產業在短短的一年之中面臨危機也面臨轉機,該如何從容應對?這次的採訪中,乃興團隊特別公開他們的突圍心法。 疫情衝擊 乃興不放無薪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自行車產業也一度受到衝擊,銷量下滑,再加上貨運受阻、產線停擺,做為製造端的乃興面臨減單的危機,如何應對,考驗著企業的危機處理能力。 乃興緊急成立應變小組,密集開會,掌握市場情勢。業務經理Jasmine表示
在歐美風行的Gravel Bike騎行,這股風潮卻似乎沒有燒到台灣,呈現出「外熱內冷」的反差。但顯而易見的,這個市場很有潛力,現在包括大小S以及Campy,都已陸續推出Gravel專屬套件(Campy還推出Gravel專用車衣),就可知道這個騎行項目越來越熱。 今年8月剛發布的XPLR,就是SRAM為Gravel而生的套件。筆者很幸運地跟代理商頂成借到試乘車搭載Force XP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