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上篇回顧:場地車旅澳體驗記行(三) 上篇:我的腿著火了 接下來又從 50/14(傳動距96吋,上禮拜打成92是錯的)換回到15,衝五百公尺,猶記得上禮拜這個距離是用某種怪獸齒比(50/13)下去跑的…有點搞不懂 Carl在想什麼。 這次換到我跑前
►© Eddie Chen 分段環島、單車旅行對於熱愛騎車的朋友們來說,是充實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更是表現愛台灣的行為。 「除了運動,又可以藉單車接觸大自然,也是一種極佳的旅遊方式。」這句話出自於發明“台灣,用騎的最美”slogan的單車旅行愛好者陳忠利 (Eddie Chen,以下均以 Edd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這篇是在禮拜六晚上才動筆的,因為週五當晚的訓練實在太精實了;加上週五晚上的墨爾本周邊火車交通實在是混亂到家(實在很後悔,應該要答應讓 Nick載我的)、因此回到住處已經十一點多,快要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也因為當天訓練實在太緊湊又太操了,沒多餘時間和力氣拍照,只有收尾時意外
騎車分段環島可以放慢腳步、深入鄉鎮;體驗濃郁人情味在彼此關心與掛慮、羨慕與佩服的互動間發酵;既使路況不熟問路,指引的熱忱溢於言表的感受,人情味才會撥酵出味道來。 找出自己想去接觸台灣的主題,試著順道去拜訪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不要在乎或刻意沿途安排食宿;隨遇而安去感受浪跡天崖的不定性。更不需埋頭苦騎,這不是分段環島、呼吸台灣人情味的調性與精髓。
►東海大學學生環島推捐書公益 © 陳廷宜 東海大學四名學生於八月一日單車環島凱旋歸來,共耗費二十天宣傳募書,命名環島主題為「騎萬里路,募萬卷書」,期許透過自我實踐環島夢,同時為台灣貢獻一己之力。在環島結束後二週統計募書數目竟突破三萬多本的成長,四名大學生得知結果後,都相當欣慰。 社會系四年級陳廷宜立志以個人力量改變偏鄉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翹了一個禮拜的課,這回週五學校課程結束,直接騎八公里到車場去。結果想不到離開墨爾本市中心(墨爾本大學Parkville校區)沒多遠,郊區的道路照明就爛得跟什麼一樣,迷了幾次路,等到了車場大家滾筒已經騎完開始準備做一百公尺衝刺了。 Carl說:你遲到了!Liao! 本日課表安排如下: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上篇回顧:場地車旅澳體驗記行(上) 第一場 power jump其實才短短 50公尺左右,訓練夥伴兩人一前一後慢速(約僅20km)滾行至後直道上,然後通過追逐線時全力加速,進到三四轉角之間放掉。衝完不會累,但過程是千真萬確的出全力,為的是讓大肌群的動員神經全部被喚醒過來!有點類似重量訓練在做 1RM的那個意味,
Mark Cavendish © 提姆.德威爾 Mark Cavendish在 4年前的北京奧運是唯一一位沒有贏得獎牌的英國隊員,而在 2012年他又在公路賽錯失金牌。在奧運的接連失利,讓他又對場地賽躍躍欲試,宣布有可能在 2016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重回場地賽。 「我跟我們 (
這是國內第一次舉辦這樣的訓練營,選手和教練的反應都相當不錯,從訓練營中學到很多觀念,也藉由集體合宿的方式,讓各縣市選手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賽場上是對手,平常也可以是朋友,本次訓練營大家都覺得獲益良多。 最後一天的練習結束後,選手與教練大合照 選手表示,雖然訓練的量和平
►大陸車友體驗環台 © CYCLINGTIME.com 單車時代應台灣鐵駱駝的熱情之邀,代表參與環島行程,更創下歷年之舉,邀請對岸車友來臺體驗單車環島樂趣,不但建立起媒體與自行車同好之間的橋梁,也將台灣之美透過海外人士的真實感受傳向國際。 該理念源於第六屆鐵駱駝環島大隊長吳冠霖,他希望藉由環島故事,延續同業對自行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