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國家代表隊選拔賽第一天,風勢平穩,賽況沒有受到颱風的影響太多,加上台十一線的賽道是以海線為主,爬坡的路段少,因此各組賽況特別激烈;最後男子菁英組是由申騰美利達車隊巫帛宏選手掄元。 賽後我們專訪菁英男子組冠軍:巫帛宏選手及獨走半場比賽的季軍洪坤弘選手,直擊賽後他們最真實的感受。 今年先後在三月
曾拿下亞錦賽金牌、亞運銅牌、環台賽衝刺王綠衫以及兩站單站冠軍,陳耿賢的人生以單車揭開序幕。長期在國外比賽征戰的他,在外地唸書、工作,雖然他的人生一直在變,卻始終圍繞著單車打轉。 房間裡沒有床,一包包的行李似乎說明著他把家裡當旅館的生活方式;即使淡出車壇,他依舊像是備戰中的車手。
© 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 101年全國自由車公路錦標賽 (2013年度國際自由車公路賽國家代表隊選拔)將於 九月十六、十七日展開個人公路賽與個人計時賽,參賽選手力拼明年亞巡賽名額,儘管今年遴選團體前四名之最佳隊伍並不包含國際環台賽的出賽權,但還是被教練及選手認為是等級最高、效益最大的標準賽事。
凡是年滿 17歲的男性、女性對於自由車運動懷有熱忱,有意與 UCI認證之正式資格選手一同挑戰,享受在選手強度更高的戰場下挑戰自我,檢視自己平時訓練的成績,皆可透過 UCI(法語 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國際自由車總會)的台灣聯絡窗口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了解相關內容。 2010日本亞洲盃中華台北隊 © 胡哲瑋
台灣如何共同努力提升體育界,在國際上表現自己的價值呢?無論是選手的實力、政府支持、主辦單位大力推動、民間團體的文化傳遞,企業重視的態度也是一大關鍵,大環境間是環環相扣的問題,彼此牽連著連帶影響整體環境。 © CYCLINGTIME.com 企業的重視 為什麼
在休閒風氣尚未興盛,他推動單車旅行; 在政府還沒普及建設,他推廣單車通勤。 總是比別人早一步嗅出環境變化,現在的周盟桂 (阿桂) 騎登山車玩林道,跟年輕朋友打鐵馬球 (Bike Polo),是台灣推廣登山車、單車通勤及鐵馬球的重要推手。 不騎主流的公路車,阿桂喜愛活力十足的小眾文化。
「騎車,讓他的人生轉了彎。」 周柏助,從不懂單車到開車店、成為市民菁英車手,再晉升為菁英組選手,很難想像他曾是在外頭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領日薪的基層建築工。 現在的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週固定練車超過 300公里。在單車場上,他一心求勝。
台灣選手出國參加單車比賽後總會帶來許多經驗分享,舉凡年度盛事環沖繩公路車大賽及南寶樹脂 NOVATEC於今年參與的環熊野都表示,日本選手甚至市民組的能力可能都與台灣菁英組不分上下,究竟是否在於天生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表現?這次特別透過在全國自行車俱樂部聯賽中成績亮眼的歐瑟車隊跑完環東爪哇亞巡賽的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國內外的差別在哪裡。 延伸閱讀:歐瑟車隊榮
© Yamamoto Kazuhiro 還記得上次揭開鐵山腳成立的故事嗎? 這讓我們都看到企業對單車運動的支持和付出,而這樣的作法不只對台灣本身單車環境有極大的影響之外(將日漸萎縮的登山車人口重掀一波、擴大單車運動人口、培養幼童興趣等),更在國際面上嶄露頭角,將台灣積極作為推向單車歷史更悠久的
陳沁瑜女子分齡組封后 © CYCLINGTIME.com 市民組平時練車靠自己,有些人仰賴教練朋友的經驗傳授;有些人憑著對單車的一股熱忱,勇於挑戰自我,較幸福的是過去留下單車基礎的退役選手或是教練,在賽場上還是有機會亮出好成績,但其實與現役選手比較起來,他們的資源、時間較少的情況下,是如何練好體能拿下好成績呢?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