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2012鐵馬環臺 為了照顧校內求學的原住民同學們,暑假期間,輔仁大學特別舉辦「鐵馬環台」的活動,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屆。 他們要集合全校師生的力量,結合「輔仁大學原住民菁英人才培育計畫」,用單車環島的方式,讓社會人士與校友們有機會一同支持原住民青年的教育,也讓參加的學生車友們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產生共鳴與認同,喚起各界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上篇回顧:場地車旅澳體驗記行(三) 上篇:我的腿著火了 接下來又從 50/14(傳動距96吋,上禮拜打成92是錯的)換回到15,衝五百公尺,猶記得上禮拜這個距離是用某種怪獸齒比(50/13)下去跑的…有點搞不懂 Carl在想什麼。 這次換到我跑前
►© Eddie Chen 分段環島、單車旅行對於熱愛騎車的朋友們來說,是充實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更是表現愛台灣的行為。 「除了運動,又可以藉單車接觸大自然,也是一種極佳的旅遊方式。」這句話出自於發明“台灣,用騎的最美”slogan的單車旅行愛好者陳忠利 (Eddie Chen,以下均以 Edd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這篇是在禮拜六晚上才動筆的,因為週五當晚的訓練實在太精實了;加上週五晚上的墨爾本周邊火車交通實在是混亂到家(實在很後悔,應該要答應讓 Nick載我的)、因此回到住處已經十一點多,快要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也因為當天訓練實在太緊湊又太操了,沒多餘時間和力氣拍照,只有收尾時意外
騎車分段環島可以放慢腳步、深入鄉鎮;體驗濃郁人情味在彼此關心與掛慮、羨慕與佩服的互動間發酵;既使路況不熟問路,指引的熱忱溢於言表的感受,人情味才會撥酵出味道來。 找出自己想去接觸台灣的主題,試著順道去拜訪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不要在乎或刻意沿途安排食宿;隨遇而安去感受浪跡天崖的不定性。更不需埋頭苦騎,這不是分段環島、呼吸台灣人情味的調性與精髓。
青年運動員的反思 走在「體育這條路上,運動員的反思」 適度運動有助於培養孩童的專注力,提升學習能力。果真如此嗎?那台灣的菁英運動員個個學富五車,未來求職一路順遂。 天生好動的胡哲瑋,自國一就讀體育班,以運動績優保送大學,不愛唸書的他,靠騎車拼出大學文憑,但愈是認真的
感動100-施志陽 © 愛輪氏 能力意謂著更多的奉獻與回饋 引領著台灣最具規模的單車 零件代理商:昇陽企業,並經營 24個國際品牌。 對弱勢團體與單車運動的關懷,總是不落人後,義不容辭。 &nbs
感動100單車的二、三事 新竹縣熱門練車路線 沿著縣道 120經由內灣往尖石方向,路線的前段以緩坡為主,最後 5公里連續 8%的陡坡可是有些難度。據王胤之分析,這條路線騎 進30分鐘屬上乘高手,建議將體力保留在後段的陡坡才是提升成績的關鍵。 回程之後可以到內灣老街品
►東海大學學生環島推捐書公益 © 陳廷宜 東海大學四名學生於八月一日單車環島凱旋歸來,共耗費二十天宣傳募書,命名環島主題為「騎萬里路,募萬卷書」,期許透過自我實踐環島夢,同時為台灣貢獻一己之力。在環島結束後二週統計募書數目竟突破三萬多本的成長,四名大學生得知結果後,都相當欣慰。 社會系四年級陳廷宜立志以個人力量改變偏鄉
加藤昭總教練(左)與野田尚宏教練(右) © 愛輪氏 以競輪運動 (Keirin)聞名全球的日本,修善寺 (Shuzenji)於 1965年於開辦自行車場,在 2002年成立洲際自行車訓練中心 (Continental Cycling Center,後稱CCC),為亞洲最具規模的訓練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