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共同努力提升體育界,在國際上表現自己的價值呢?無論是選手的實力、政府支持、主辦單位大力推動、民間團體的文化傳遞,企業重視的態度也是一大關鍵,大環境間是環環相扣的問題,彼此牽連著連帶影響整體環境。 © CYCLINGTIME.com 企業的重視 為什麼
在休閒風氣尚未興盛,他推動單車旅行; 在政府還沒普及建設,他推廣單車通勤。 總是比別人早一步嗅出環境變化,現在的周盟桂 (阿桂) 騎登山車玩林道,跟年輕朋友打鐵馬球 (Bike Polo),是台灣推廣登山車、單車通勤及鐵馬球的重要推手。 不騎主流的公路車,阿桂喜愛活力十足的小眾文化。
「騎車,讓他的人生轉了彎。」 周柏助,從不懂單車到開車店、成為市民菁英車手,再晉升為菁英組選手,很難想像他曾是在外頭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領日薪的基層建築工。 現在的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週固定練車超過 300公里。在單車場上,他一心求勝。
台灣選手出國參加單車比賽後總會帶來許多經驗分享,舉凡年度盛事環沖繩公路車大賽及南寶樹脂 NOVATEC於今年參與的環熊野都表示,日本選手甚至市民組的能力可能都與台灣菁英組不分上下,究竟是否在於天生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表現?這次特別透過在全國自行車俱樂部聯賽中成績亮眼的歐瑟車隊跑完環東爪哇亞巡賽的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國內外的差別在哪裡。 延伸閱讀:歐瑟車隊榮
© Yamamoto Kazuhiro 還記得上次揭開鐵山腳成立的故事嗎? 這讓我們都看到企業對單車運動的支持和付出,而這樣的作法不只對台灣本身單車環境有極大的影響之外(將日漸萎縮的登山車人口重掀一波、擴大單車運動人口、培養幼童興趣等),更在國際面上嶄露頭角,將台灣積極作為推向單車歷史更悠久的
陳沁瑜女子分齡組封后 © CYCLINGTIME.com 市民組平時練車靠自己,有些人仰賴教練朋友的經驗傳授;有些人憑著對單車的一股熱忱,勇於挑戰自我,較幸福的是過去留下單車基礎的退役選手或是教練,在賽場上還是有機會亮出好成績,但其實與現役選手比較起來,他們的資源、時間較少的情況下,是如何練好體能拿下好成績呢? &nb
輔仁大學 2012鐵馬環臺 為了照顧校內求學的原住民同學們,暑假期間,輔仁大學特別舉辦「鐵馬環台」的活動,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屆。 他們要集合全校師生的力量,結合「輔仁大學原住民菁英人才培育計畫」,用單車環島的方式,讓社會人士與校友們有機會一同支持原住民青年的教育,也讓參加的學生車友們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產生共鳴與認同,喚起各界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上篇回顧:場地車旅澳體驗記行(三) 上篇:我的腿著火了 接下來又從 50/14(傳動距96吋,上禮拜打成92是錯的)換回到15,衝五百公尺,猶記得上禮拜這個距離是用某種怪獸齒比(50/13)下去跑的…有點搞不懂 Carl在想什麼。 這次換到我跑前
►© Eddie Chen 分段環島、單車旅行對於熱愛騎車的朋友們來說,是充實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更是表現愛台灣的行為。 「除了運動,又可以藉單車接觸大自然,也是一種極佳的旅遊方式。」這句話出自於發明“台灣,用騎的最美”slogan的單車旅行愛好者陳忠利 (Eddie Chen,以下均以 Edd
(本文作者為廖歆迪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這篇是在禮拜六晚上才動筆的,因為週五當晚的訓練實在太精實了;加上週五晚上的墨爾本周邊火車交通實在是混亂到家(實在很後悔,應該要答應讓 Nick載我的)、因此回到住處已經十一點多,快要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也因為當天訓練實在太緊湊又太操了,沒多餘時間和力氣拍照,只有收尾時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