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一整年,南征北討的自行車賽季也進入尾聲,隨著天氣轉涼,南來北往的狂熱份子,對單車的熱情不見冷卻,而是轉而與城市的雙輪使用者合體,享受純粹慢騎帶來的悠閒。今天我們換上小折,來到中興大學的校園周邊,體驗屬於單車族的主題小旅行! 穿越興大二村蜿蜒的巷弄,這裡是單車族才知道的貓巷 黑板樹打造的綠蔭車道,屬環市休閒自行車道的一環 開啓一日單車小旅行,從大門口出發的
秋風吹拂著旅行的心,台北湛藍的天空下,金黃的阿勃勒成片綻放,讓人不相信已入秋,這種南國的景致,一定讓許多北方來的移民讚嘆許久,漸漸的,移民或落地生根、或再隨風飄揚,驀然回首,那曾經的讚嘆號竟轉化成了南國的鄉愁。 循著先民的軌跡去旅行,尋常的街景有了歷史的溫度,閱騎者的座標多了時間的維度,老圍牆的石材彷
台語經典老歌「月夜愁」,唱出了1930年代台灣新興的自由戀愛風氣,也唱出了當時台北的風景。我們循著歌詞與老照片,騎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台北,看這個盆地如何從300年前的台北湖演變成萬丈高樓,看兩位清廷大臣的鬥爭如何讓台灣南北反轉。也要還原艋舺激烈械鬥的現場,看它如何造成台北經濟中心的轉移。當然,不能錯過台北建城的點滴,還有隨處可見的日治和風。 兩百多年的
打開台中市的地圖,放眼望去,東行太平、國姓的路線,挑戰136的傳說,西有夜騎經常造訪的中科水塔、都會公園,南屬望高寮、藍色公路最多車友聚集,北邊大坑風景區有數不盡的山間小徑可以串聯,這些路線,想必中台灣的車友們已經耳熟能詳。 這回,單車時代的觸角要一路向南,介紹中台灣車友一條既有平路、也有爬坡的路線,我們從文心南路的OK便利商店出發,目標是彰化芬園鄉的極陡坡“挑水古道”,雖然跨越彰化,進入
只知道台灣有兩鐵列車,卻從來沒搭過,說來有趣,或許是為了方便、安全起見,該種列車發車時間印象相當吊詭(為避開尖峰時段),我們能做的便是適應。算準發車前的集合時間,小跑步滑進了萬華火車站,時間走到清晨6時30分,一行人抓著車往月台的方向邁進,待車門開啓,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根根供單車停放的置車架。 請先將你的愛車停妥 心裡想著:原來這就是兩鐵列車!將擺放單車的設置與一般人的
從楓港小7左轉後,我們踏上小環島的必經之路,往壽卡單車驛站的路上,道路是一路起伏;掩藏在山林中的校園,路旁有可愛的原住民彩繪圖騰相伴,山間林立的教堂,是當地的信仰指標,這是平常在都市叢林的我們,看不到的風景。今天,我們的目標正是單車環島的象徵 - 標高467公尺的壽卡單車驛站。 楓港往壽卡單車驛站,是小環島的必經之路 上、下坡夾雜,總爬升約830公尺 往壽卡的路上,以
曾經,登山車在台灣開出絢爛的花朵,對許多初次踏進單車的人們來說,那幾乎是共同的回憶,就像買張票,走進電影院看場『我的少女時代』,一樣的懷念。即便現在是公路車當道的世代,仍舊有一群感受過登山車美好的車友,因為難忘;因為截然不同的路感,努力的想讓更多人瞭解專屬登山車的美好,這也是“經典台灣越野單車之旅”催生的原因。 眼前的路,絕對有辦法過的了 曾經,台灣因為了得的技術令全
新聞來源: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 健康環境、永續經營,綠能運輸一直是許多國家不斷研究的課題。而自行車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許多城市致力於打造自行車友善都市,結合人們生活,共同營造出健康綠城市。臺灣也不例外,為配合國家永續發展,並建構新世紀國民運動休閒活動政策,全臺已陸續發展超過3,000公里自行車道,在良好的基礎建設下,國內自行車風氣更盛,許多賽事與自行車人才逐漸嶄露頭角,國際媒體也對於
文章出處:http://blog.xuite.net/yean0243/blog/330735880 在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中,栽種稻米成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也是生活主食之一,因此隨處都能見到水稻田。除了平原外,在高低落差的丘陵地也發展了梯田的耕作模式,來應付山區或是海邊的地形,以致於稻田的分佈範圍更廣,所以在北部的三芝及石門的山區為了因應環境地形的因素,造就了許多的梯田景觀,此次的旅行就是
幸福原味 - 鹿野、延平 吃飽飽了,用力騎上鹿野高台吧!從上鹿寮逐漸爬升,過了茶葉展示中心後,綠草如茵,天寬地闊,大片的草坡占滿整個視界,登上眺望台,整個高台與卑南溪谷盡入眼簾。 回顧上篇:【Eric的單車日記】東台灣貼地飛行 - 騎閱台東(上) 我們騎到高台最南端,馬路旁就是飛行傘的起跳點,這裡擁有與飛行傘同樣的寬廣視野,龍田村棋盤狀的鄉野景致盡在腳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