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職業的社畜,在忙碌奔波的日子裡頭肯定會有過這樣的感觸,當你拖著疲累的身軀下班回家時,此時此刻你只想坐在沙發上享受晚餐,來杯紅酒配個電影。但這時候手機跳出通知,那差點被遺忘的訓練菜單頓時衝進你的腦海裡,那你該怎麼辦?翹課嗎?這樣對自己又交代不過去;還是降低目標瓦數,但這樣似乎只是在浪費時間。就這樣反覆思考後,時間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過去,轉眼間就該準備上床睡覺,究竟哪個選擇才是對的呢?這次讓我們
隨著天氣逐漸回暖,不少車友也開始回歸訓練,清晨的路上都能看到車友們的身影。不過在賽季開始之前呢,對於某些基本術語還是要有些認認識,這樣一來更深入的了解自身騎乘內容。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能與車友有共同的話題,這樣一來至少不會誤信什麼「輕鬆有氧騎」或是「推力2.1」之類的鬼話。 瞭解這些專業術語,能增加對於自己騎乘狀態的認知 有氧運動 定義:主要依靠身體含氧系統所產生的能量,以此來前進
啤酒,對於許多車友來說是在經歷一整天的摧殘後,身體與心靈上那無比的慰藉。確實,當我們在進行高強度騎乘時,必須攝入大量的BCAA與咖啡因,加上腎上激素的分泌,使得整個人將會異常的亢奮。而這種亢奮感即使在休息後也無法馬上消散,嚴重一點可能會造成失眠,因此才會需要靠著酒精來幫助身體放鬆。甚至在《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文章認為,賽後來一瓶啤酒會比普通的運動飲料更為適合。 每次被摧殘完之後都需要來一杯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騎乘上會有些許的變化,雖然衝刺能力少了許多但有著更好的耐力,似乎低的強度長距離的騎乘更為適合。當然,這也意味著高強度訓練的重要性。並透過飲食與重量訓練來幫助延緩肌肉流失,增加身體的靈活度與協調等,這樣一來就能持續享受騎乘單車的樂趣。那有哪些要點是那些即將步入高齡的騎士不能忽略的呢?跟著小編一起來探究一番 騎乘單車並非是一時的,而是個一生的運動 專注於提升無氧區間
隨著即將進入年節假期,許多人已經完成了他們今年最後的艱苦訓練,在3月開始之前可你讓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但不論何時恢復訓練週期,一切最好從基礎訓練開始,這樣一來能為接下來的賽季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對於身體也不會有太大的負擔。而對於基礎訓練,有些事情是你不能忽略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基礎訓練開始的 適度的降低強度 「勤能補拙」這四個字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被推崇的,對於那些越努力工作的人,
縱看這十幾年的單車工藝的發展,每一位單車騎士所追求的就是「輕量化」。一開始接觸騎乘文化時,剛入手的車不會太在乎重量是多少,反正塗裝好看,能騎就好。但隨著騎乘時間越來越久、路線越來越長、爬升起跳就是1000公尺,漸漸的開始覺得腳下那台車似乎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那時候便開始著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新車更輕一些,哪怕是偷了0.1g也會有著格外的成就感。 關於「偷輕」這檔事,是專屬單車騎士的成就感
不論從事什麼運動,相信大家都一定遇過這樣的事,比賽前一股腦的投入高強度的訓練中,高容量之餘次數更是不少,結果卻在比賽當天感到疲倦,導致無法達成預期的表現。確實,想要有所進步,訓練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這樣日復一日的持續是否會讓身體呈現疲乏?試想看看,當你每天都吃同一種食物時,一段時間後就會對其感到厭煩,運動與訓練也是如此。因此在長時間大量訓練後你需要的就是讓身心靈得到休息,充滿電後再出發。
「Fitting」這個詞對於很多車友來說肯定不陌生,身邊的車友往往在騎乘一段時間後便會分享著Fitting的優點與重要性;或者在當你要入手新車時,店家也會先行建議你去做好Fitting或者Sizing再進行後續的車架與零配件的選擇。確實,不知從何時開始,這樣的觀念已經深植每一位車友的腦海裡,只要通就這一段操作之後就有如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不只騎的更快同時也更為舒適,但這真的是這樣嗎?而Fittin
在這週六登場太平洋盃結束後,也正式的為2022年的賽季劃下完美的句點,對許多人來說這同時也代表著冬訓的到來,除了讓自己的身心靈能得到適當的休息之外,也能為明年的賽季開始做準備。不過在這段寒冷的冬日究竟該如何安排訓練,有些人說那就繼續做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HIT);有些人則是更傾向於低強度且長時間(LSD)的課表,至於哪一個比較好,我想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Pogacar已開始回歸Team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30年的賽事,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自行車競技多了更多的科學元素,從車架幾何以及創新才料的運用到科學化訓練與補給方式,每一處細節都能用數字將其量化,如今「效率」就是關鍵。而隨著功率計的普及化,功率訓練更是成為每一位追求進步的車手所注重的關鍵,透過後台的數據分析,讓踏頻、功率以及心跳等一覽無遺,深入自己的每一次騎乘同時也更加了解自身的狀態。這次就讓我們來好好的認識有關「踏頻」這件事。